咱们今天聊聊IT服务配置管理里的大明星——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在IT服务管理中的超能力!
1. IT服务问题大揭秘 - 找信息难如登天:想搞清楚核心机房里有多少设备、服务器数量、管理员都管些啥、软件版本和数量、设备型号、用了多久、数据库版本都分布在哪儿,得费老劲儿了,得一步步来,花时间又费力。 - 关联信息查询像走迷宫:想知道设备或系统的历史事件、待修的BUG、变更计划、接入对象、变更影响范围、过保或许可证情况,这些信息就像藏在迷宫里,找起来可不容易。 - 缺乏数据支持的深度分析:想确定组件事件的分布、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架构的薄弱环节、人员时间资源怎么分配、变更失败率的分布、服务目录和架构的关系,没有数据支持,制定改进策略就难上加难。
2. CMDB的定位与记录模式 - 定位:CMDB是IT服务管理的基石,它记录了IT架构中的服务对象(配置项CI)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IT服务管理变得全面又到位。 - 记录模式:把事件、变更这些“大事”记录在IT服务流程里,把服务对象记录在CMDB里,两者一结合,就能完整记录,为全面分析和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3. 面向对象的CMDB - 概念定义:确定服务范围内的对象为CI,明确它们的分类、属性、状态和关系,构建IT架构模型,包括管理范围确定、配置项定义记录、维护和审计报告等环节。 - 模型示例:提供各种CMDB模型,包括配置分类、属性、关系类型、IT服务、业务、部门、角色等元素,展示不同层面的架构映射。
4. CMDB的应用与价值 - 应用:CMDB就像是IT中的IT,把现实的IT架构映射到CMDB里,集成到DCM,帮助IT服务,是运维分析的基础,贯穿运维流程,实现业务与IT架构的完美映射,提升响应速度、降低风险、辅助决策。 - 价值体现 - 管理IT架构:有助于重新理解审视架构,明确运维权责,描述定义架构组件及变更控制范围,分散组件维护并掌握关系,实现可视化管理。 - 信息化:简化信息调查,软件化管理配置信息,提高正确性及时性,避免重复维护,便于检索分析,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 标准化:统一配置信息命名、记录和填写规范,建立标准化视图,完善配置历史记录,提升信息使用范围和质量。 - 平台化:解决配置信息分散、多源维护等问题,建立统一平台,转变信息所有权意识,提高配置信息精度和应用深度。 - 服务化:以服务形式提供IT架构信息,直观表达数据,为架构标准化等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分析运维状况、推理未来情况,降低各类风险。
5. 配置绩效管理模型 - 关注重点:关注CMDB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和正确性,通过权重调配作业重心,与流程集成整合体现价值。 - 指标设计:包括事件CI定位率、变更影响关联率、根源CI定位率、CI分类引用率、CMDB覆盖率等多维度指标,从不同方面衡量CMDB的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