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确定配置管理的范围。这主要涉及CI的宽度和深度,以及CI的生命周期。需要说明的是,ITIL规范认为,CI的生命周期是从CI的接收到最终报废退出的全过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流程管理主体的差异化,不同项目对CI生命周期的划分和定义会有所不同。CI生命周期的确定主要包含对两个问题的确定。一是什么时候识别CI并记录到CMDB。在标准的配置管理流程中,CI全生命周期的理想状态应该覆盖从采购申请到报废退出的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时,流程执行主体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将决定CI被识别的时间点;二是什么时候删除CI记录。这一时间点同样由流程执行主体的管理范围和职责所决定。例如,对于租赁的CI,IT部门并不关心它的报废过程,只关心其在生产环境中的运营状况,因此CI被租赁公司更换,则该记录就有可能被标记为删除。而CI记录的删除并不是数据的真正删除,而是将其标记为删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IT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 {& c' q: ?& z2 K: L1 B
7 M9 u/ R+ a% R7 h9 |3 n- s8 x& x
第二步,定义配置项的属性。对于同一类型CI属性的定义,不同企业的定义方法可能截然不同。通常情况下,设计者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和一套结构。一个原则就是“精而不多”。如果我们将大量属性纳入CMDB,那么无疑将加大信息维护的成本。反之,如果属性过少,CMDB对流程支持的有效性就降低了。所以,所谓“精而不多”就是找到适合自身需求的平衡点。ITIL专家指出,CI属性的定义要注重选择的属性是否具备“面向服务的特性”。5 v/ r# h1 q" s: D( L
5 b' _! y% v* H1 D
第三步,构建CI之间的关系。CI关系的定义也是配置管理建设与IT资产管理建设的区别之一。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CI关系的梳理工作,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通常要求企业先明确对外提供的服务目录,然后基于服务目录按照“业务服务→IT服务→IT系统→IT组件”的顺序进行梳理;“自下而上”则是逆流而上,先从对内部IT组件关系的梳理开始,然后逐步将IT组件映射到IT服务。 2 [ B6 x4 K2 g1 w6 q'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