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暂无标签
近日,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日前开展了一次电话调查,完成了《上海市民医改意愿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市民表示关注医改,近七成(69.8%)受访市民不赞成“医联体”。

“医联体”对国人来说是个新词,但它作为上海市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市民有序就医,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对于这种制度设计,七成市民却不赞成,这里头自然有市民的“纠结”之处。

根据上海市的设想,“医联体”内将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此外,各医疗机构还将分工合作,三、二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可以进行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涵盖治疗、康复和护理功能的连续、全程的服务链。应当说,这种制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市民的纠结之处在哪里?其一,双向转诊理应成为各级医院之间的连通桥梁,但由于行政管理分割,更因为医保额度、医院收益的考量,双向转诊一直以来转动不灵,尤其是下转病人,要么大医院不放,要么小医院不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二,签约在医联体内就医,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定点”,会使自己失去选择医院的自由,享受不到好医院的资源,这恐怕是主要原因。

当前的“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序就医,从而导致医疗资源利用不合理。它所带来的现象是,一些大医院、专科医院病人人满为患,而一些地方小医院前去就医的却很少,导致“看病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现这样的无序就医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合理状况,根本问题在于医疗技术、设备等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在有的地方的区域性医院,听诊器、心电图不能用,就医者肯定就不会到这种卫生院去看病,选择大医院、专科医院,这就是个理性行为,并不是非理性。

在笔者看来,“医联体”不过是分流就诊病人,缓解当前“看病难”问题的权宜之计。正是因为如此,受访市民对“医联体”并不太热心,支持率也不高。要想让“医联体”被市民广泛接受,均衡、合理配制医疗资源,让小医院、区域医院共享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医疗技术、设备等医疗条件和水平,才是长远之策。

来源:CIO360




上一篇:30亿预算少用8亿:英国石油CIO五步改变IT部门(转)
下一篇:2011年美国网络广告支出中零售业居首
bs15000

写了 260 篇文章,拥有财富 24686,被 15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用心承诺 发表于 2014-4-2 20:21:24
跟大家交流一个ITIL的概念吧:ITIL落地是ITIL最佳实践在企业信息化运维过程中真正贯彻,让企业信息化运维遵循ITIL的相关理念。ITIL先锋论坛的专家整合多年的ITIL咨询、ITIL实施的经验,编写了唯一的一套ITIL落地课程,并将其推向IT服务人员的培训,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组织了多场的ITIL落地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机版|小黑屋|最新100贴|论坛版块|ITIL先锋论坛 |粤ICP备11099876号|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