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标签: 暂无标签

学习资料: 艾拓先锋论坛专家讲堂直播 300期视频回放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IDC(数据中心)已经引入ITIL进行“软升级”。目前,国内一批意识和思路领先的规模较大的IDC已经尝试引入ITIL,在不断的探索中打造全新理念的IDC。

2006年上半年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拉动IDC业务快速回升。据预测,2006年中国IDC业务有望突破20亿元,并以3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短信、语音、视频、3G、电子商务以及外包业务的发展,IDC增值服务将迅速发展。未来IDC市场的竞争焦点就在于如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增值服务。


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必将挑战IDC传统以托管服务为核心的运作管理模式。目前 IDC业务收入仍以基础托管服务为主,其比重高达88.4%。在以托管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模式下,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网络带宽和网络稳定性。只要网络基础设施足够稳定、提供足够带宽、能够快速访问,那么用户就会比较满意。


但是,增值服务不仅要求IDC具备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还要求IDC具有较高的运维管理水平,比如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自动化的运维平台、高超服务技能的运维人员等。面临新一轮竞争环境,IDC必须未雨绸缪,全面启动升级战。未来谁能够赢得客户的满意,那么谁将赢得市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IDC已经引入ITIL进行“软升级”。目前,国内一批意识和思路领先的规模较大的IDC已经尝试引入ITIL,在不断的探索中打造全新理念的IDC。但是如何打赢这场“升级战”?如何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呢?让我们先看看目前IDC运维工作所面临的困惑。



微信图片_20231027192033.png


传统模式的困惑
相比国外具有成熟运作模式的IDC,目前国内IDC的运行管理主要存在四个困惑(见下表)。


第一、运维人员技能不足。大多数IDC是在几十个运维人员的规模,很多人的处理能力不够,往往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却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人员数量总是减不下来,误操作也比较多。


举例来说,某IDC在UPS(不间断电源)方面需要更换电源的一个模块,由于操作人员没有充分准备好变更计划,只简单向部门领导报告一下就去做了,当天导致UPS不能正常工作,IDC的一些重要客户发生宕机故障,又因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和技能不足,宕机一个小时之后才解决故障,影响客户正常业务运作,最后按照合同赔给客户一大笔钱。


国外IDC运维人员的技能都比较高,保守来算,国外一个运维人员所做的工作在国内可能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


第二、以业务为核心的运维流程已不能满足需要。从IDC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竞争的焦点是在同质化情况下怎么做得精细化,怎样时刻考虑客户感受,从客户角度制定管理流程和策略。


长期以来,国内IDC的运维流程以业务为核心,主要去支持业务,没有特别在意客户感受。很多IDC的运维流程完全跟着业务走,什么样的业务流程就有什么样的运维流程,很多类似事情也是不同流程。


比如,代维服务有一个运维流程;数据存储也有自己的运维流程。每项业务的运维流程都是按照业务的开通、合同修改等步骤而设,业务开通需要填一个单子,业务修改又是一个不同的单子,业务撤销也是一个不同的单子。


在这种情况下,当面对同一个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时,由于不同业务分散在不同的运维流程里,IDC无法快速有效地给予客户反馈和支持,客户会感到等待时间特别长、服务效率比较低。


另外,由于运维服务没有量化,比如明确规定多长时间响应客户?多长时间处理完某个业务?中间哪个环节需要和客户沟通,并通知客户进展情况;因此很多时候客户会感受到不被尊重或者没有得到关心,从而感觉到不满意。


因流程而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IDC的故障分级特别简单、含糊,某些IDC甚至都没有故障记录,只是通过客户的电子邮件进行处理,处理完之后给客户回封电子邮件就行了,这也不便于进行分析统计,对故障进行分类,发现故障原因何在。


尽管IDC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但由于没有做好这些细节,很多客户会感觉不满意,因此,国内IDC需要从客户角度来梳理运维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ITIL提供一套规范的流程,可以改变传统以业务为核心的运维流程。举个例子,业务的开通和修改,差别不是特别大,现在它们都提供不同的记录单子,ITIL会把二者的运维流程进行整合和简化,提高效率。


第三、自动化能力较弱。自动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是流程自动化,还包括对资源信息的监控和管理。目前国内IDC自动化能力比较弱,在资源的分配、供给和调度方面,尚处在自动化初级阶段,大多采用一些网管监控、资源库等工具,这也导致运维的效率低,人员数量无法减下来。


一些监控信息的查询或者展现方面不是太理想,比如从管理层的视角展现出他们想关注的监控信息。另外,由于资源信息不准确,比如IP地址、网端、机架、机房等IDC提供业务所需要的重要资源,缺少自动化查询和统计手段,目前大多数IDC只是用Excel记录或者放在数据库里,这样运行半年之后,就开始断网或发生故障,其原因就是没有去采集和维护某些信息。


国外数据中心的自动化做得相当好。比如,当用户需要在服务器安装新软件时,国内IDC操作人员需要拿着安装盘去现场安装;而国外IDC会提供一些自动化工具或自助服务功能,请用户按照说明自动完成。


再举一例,用户把服务器托管在IDC租用带宽,可能会很关心流量问题,经常想了解一下每个月使用了多少流量,流量分布情况怎么样。对于这种简单的请求,国内IDC一般会在系统里出一个报表,再传真给客户,这些都是人力浪费;国外IDC一般请用户直接在网站上访问他们实时出具的报表,或者查询他们想要的信息。



IDC的ITIL特色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来实施ITIL,IDC也不例外。相比其他行业来说,IDC的ITIL实施具有四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见下表)。


首先需要结合eTOM模型来实施。eTOM是电信业务参考模型。大多数IDC的业务运作模式参考eTOM而建,运维管理体系、运维人员也都来自电信企业,因此,IDC实施ITIL不能脱离IDC实际情况,要结合eTOM来做。


其次,尽管ITIL的核心是十大流程管理,但是,在流程梳理时需要紧密结合IDC已经形成的日常运维流程来实施。IDC在托管服务方面已经具备非常成熟的运作模式,也形成了很多运维管理流程和规范。比如,运维人员出入室流程(类似机房的出入管理,但要复杂一些),设备的搬进搬出流程,业务的开通、修改和撤销等,这些都是目前IDC日常运维中核心的、经常需要执行的流程。


在引入ITIL时,IDC不能完全照搬ITIL十大流程,必须对日常运维流程进行梳理之后,灵活地和ITIL结合起来。比如,在引入ITIL之后,人员出入室流程可能需要单独列为一个服务流程,因为这是IDC经常要处理的事情,以便于用户去IDC维护他们自己的服务器,或者来IDC参观等。


再举例来说,在ITIL流程设计中,一个变更管理流程需要体现出开通业务、修改业务等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而业务开通、修改和撤销是IDC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已经形成一套操作习惯和认识,如果简简单单地用ITIL的变更管理流程来代替这些操作,就会很难推进下去。相反,要让员工感觉到虽然增加了一个变更管理流程,但是以前的操作习惯没有太大变化,而不是不知道从哪下手。


实际上,IDC实施ITIL流程最关键的是对已有独立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重点抓住流程的操作步骤和控制环节,但又不会太大地改变原来的操作习惯。比如人员出入和设备的搬入搬出都可以放在服务请求管理流程里,在这个流程里,只要能体现出来“在不同人员出入的情况下,不同设备搬入搬出的情况下,相应地需要审批哪些内容,哪些需要密码确认”,就可以了。


举例来说,IDC业务开通要做8件事情:准备电源、IP地址、上架,通知用户开通了业务、验证等。如果一般企业实施ITIL变更管理流程,就不会考虑这8件事情,只会考虑是否提交变更请求,有没有人做变更的复查,并进行相应的风险审批,评估之后安排时间就可以去做变更,做完了之后再审查一下。


但是,IDC可能不会接受这种变更流程,因为如果按照这种流程去做,他会觉得业务的开通、修改比较模糊化。因此,这些具体的操作步骤,建议放在变更管理流程里不同的模板中来做。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变更管理流程,但是在这个流程中,业务开通要做8件事情都可以直接看到,也可以一步步去操作。这样,运维人员就不觉得难以把握,或者是效率低了。


总之,IDC整个运维流程会遵循ITIL流程,但是不会改变原来操作的方便性,而且会更加规范,比如,以前风险评估可能只要写在一张纸上就完了,现在需要实时记录。


第三,强化资源管理。IDC的核心业务就是出租资源,因此必须管理好资源。否则,资源不准确或出了问题,就会影响业务发展。IDC的资源管理与ITIL配置管理非常相似,但配置管理对资源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实际上,大多数IDC资源管理做得不到位,最大的原因是有些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更新没有做到位;另外,IDC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也非常弱。


比如,对于业务变化和设备变化,IDC缺乏强制措施去要求运维人员更新资源库;大概每半年IDC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资源库,否则如果有新客户申请某些业务,IDC就无法准确回答有多少资源可用。


因此,在资源管理方面有两点建议:要有自动化资源采集工具,也要有一套资源分析和优化机制。


第四,关注组织架构设计。现在很多IDC的组织架构是比较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比如按照不同技术领域划分为不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面不够顺畅。


ITIL所提供的组织架构是把人员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一线人员记录服务的呼叫,并处理简单故障;二线人员处理一线解决不了的问题;三线人员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另外,ITIL还针对不同流程设置相应的流程经理,去推动每个流程的实现。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处理故障的效率,而且使相同数量人员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IDC完全按照ITIL来设计组织架构肯定有难度,因为很难找到合适的流程经理来承担这样的事情。因为流程要执行得好,主要不是靠执行人,而是靠流程经理不断优化流程。


在当前的实践中,建议IDC在初期可以建立跨职能部门的团队。他们负责两方面事情,一是协调不同流程执行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负责整个故障的分配和处理。他们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问题出来之后,先到这个团队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再由相应技术部门做后续的故障处理。引入这种方式的目的是让运维人员迅速反应,这在人员意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要求时,不失为一种过渡方法。



IDC实施ITIL三阶段
对于IDC来说,实施ITIL主要分三个阶段(见下表)。


第一阶段是建立清晰的服务目录、服务水平协议和IT财务管理流程。


服务目录是IDC在运维服务方面能够提供哪些产品,或者是提供哪些具体的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最终会涉及到基础设施,比如带宽、机架、防火墙、杀毒服务能力等。服务水平协议是针对不同的服务产品,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能力,比如80%的客户满意度、多长时间内响应故障等。


服务目录、服务水平协议是回答“IDC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IT财务管理流程是回答“这些服务是怎么收费的”。


实际上,国内IDC已经具备以上两个方面内容,但是不够规范和细致。比如他们在服务水平协议中承诺的服务条款比较随意,有时候为了能够拿下这个项目,就承诺许多,但实际能力可能又做不到。因此,服务水平协议方面还应该借鉴ITIL的思路,尽量做到科学化。


大多数IDC的IT财务管理流程比较简单,因为现在主要是托管业务,按照流量收费或者包月就可以了。对于不同客户怎么收费的问题,还没有细化。


而未来增值业务的计费就比较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怎么对不同用户收费,收费原则怎么定,怎么分摊等问题必须精细化,因此,财务方面的分摊和计费办法就会更加复杂。在这方面,必须将技术手段与合理的计费方法结合起来,参照ITIL的框架进行实施。


第二阶段是完善监控和服务支持体系。目前很多IDC都建设了监控体系,能够采集到需要的数据,也能监控到整个网络的故障,这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从ITIL角度来看,IDC在运维监控方面仍有待完善,比如需要建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并完善资源库,使后台的维护工作与IDC日常运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后,IDC基本上已经能够良好运转,同时也能够让客户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服务和体验。


第三阶段是从IDC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重点需要进行可用性管理和容量管理。在这方面,国内IDC可以借鉴一下国外IDC的好的实践经验。比如,一些资源动态分配、调度的能力,要尽量实现自动化,尽量减少执行烦杂的手工操作;安装一些软件时,不要每次都重新去装,通过自动化的安装和调度来降低可能出现的误操作等。







上一篇:ITIL 学而思 (五) [ZT FROM 51CTO]
下一篇:[每周一问第十期]企业通过了ISO20000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alex

写了 259 篇文章,拥有财富 5415,被 23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itsm-duan 发表于 2011-5-9 13:12:00
值得学习
alex 发表于 2011-5-9 14:11:36
08年的资料

我转来做个记录:)
mingya 发表于 2011-5-10 13:58:08
回复 alex 的帖子

:)  写的不错 :victory:  对于IDC 了解的信息不多,此篇文章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感谢!
Alex, 关于IDC 的完整资料,能否传一份给我呢? 可以私聊,谢谢!
alex 发表于 2011-5-11 01:09:01
mingya 发表于 2011-5-10 13:58
回复 alex 的帖子

  写的不错   对于IDC 了解的信息不多,此篇文章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感谢 ...

IDC目前都以叫DC为荣了

有兴趣可以看看最近facebook开放自身的IDC资料

还有google不甘后人同样开放的相关资料

很多信息……
12下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最新100贴|论坛版块|ITIL先锋论坛 |粤ICP备11099876号|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