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沟通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战场
1.多部门协同背景下,沟通不是“发通知”,而是“建共识”
数字化战略的实施,绝不可能只靠IT部门单打独斗。它涉及业务、运营、市场、技术、人力,乃至外部合作伙伴。如果没有清晰、高效的沟通机制,再好的战略也可能被误解、被抗拒、被“执行变形”。
因此,在我们谈“沟通”的时候,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它视为一项具有结构性和流程性的管理实践。沟通的目标,是让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解目标、认同方向、协同行动,而不仅仅是“知道了”。
2.ITIL 4视角下的战略沟通定位
ITIL 4在“服务价值系统”中提出了“治理”和“持续改进”的概念,这背后其实也隐含了沟通的必要性。治理需要透明的信息流;改进需要真实的反馈流。而沟通,就是这两种流动的通道设计。
二、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战略真正“动起来”的保障
1.不止于“知情”,而是“参与感+贡献感”
战略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因为内部没有“跟上”。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大多数员工不是反对变革,而是没有被纳入变革的节奏里。
我们要让每一位相关者知道,“这件事与你有关”。不仅要让他们理解数字化战略要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期待什么结果。只有这样,战略才能真正从纸面变成行动。
2.不同角色,不同信息深度
在课堂上我们梳理过利益相关者地图,并设计了“沟通匹配模型”:核心决策者关注愿景与成果;中层管理者关注过程与节奏;执行团队关注任务与方法。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封邮件通发全员”,而是要根据不同群体设置不同的沟通内容与方式。
比如一家金融企业在战略初期只做高层汇报,导致中层阻力极大,推进困难。后续在引入沟通仪表板和角色定制通报机制后,推进速度明显提升。
三、实时反馈机制:战略执行的校准系统
1.为什么需要反馈?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剧本
在DITS的讲授中,我常问学员一个问题:“你们的战略执行过程,有没有实时调整机制?”很多组织把战略当作年初写好、年终复盘的“静态文档”,中间执行完全靠惯性。这是极其危险的。
ITIL 4的核心理念是“持续价值共创”,也就意味着,战略本身要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和内部执行状态进行微调。这个过程的关键支撑,就是清晰而有节奏的反馈机制。
2.战略仪表板:沟通与反馈的双向中枢
我们推荐使用战略仪表板来整合各种项目进展、绩效指标、风险提醒与资源使用情况。仪表板的设计要做到“看得懂”“能追踪”“便于迭代”。
DITS中介绍了仪表板的三种典型应用场景:
- 战略指挥中心的定期检视;
- 部门间协作任务的动态协调;
- 战略执行中的问题预警与即时响应。
通过这样的机制,团队可以根据反馈及时校正资源投入方向、调整优先级,甚至在必要时调整原有战略假设。
四、建立定期评估与调整机制:让战略始终贴近现实
1.阶段性回顾是连接目标与实际效果的桥梁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战略执行不能闭门造车。阶段性的评估机制,是检视目标达成度、执行偏差和人员状态的重要方式。DITS中,我们建议组织设立每季度一次的战略回顾机制,覆盖进展评估、问题分析、调整提案三个方面。
通过这种机制,战略目标不再是年初立下的“远景口号”,而是可以被量化、被验证、被更新的管理工具。
2.反馈不仅是发现问题,更是激发组织活力
反馈不是为了“找茬”,而是帮助组织在战略推进中形成一种对话机制。在课程中我特别提醒大家,真正成熟的组织不是永远不出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后能改、敢改、会改。
战略沟通、参与机制与反馈体系三者结合,构成了ITIL 4框架下最具生命力的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