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实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次有方向的推进
1.ITIL 4视角下的战略实施定义
战略不是写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战略,充满了不确定性、试错性和路径依赖。如果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再好的战略愿景也可能变成空谈。
ITIL 4强调战略的价值要通过“服务价值系统”体现,而DITS进一步落地到战略实施层面,核心就在于:如何把数字化愿景变成落地路径,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建立推进节奏,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校准。
2.实施方法不是标准模板,而是动态路线图
在DITS中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认知——战略实施不是“计划-执行”的线性逻辑,而是“识别-行动-反馈-调整”的迭代循环。组织要在战略旅程中不断重新定义起点、更新路径、调整节奏。
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靠一次规划“包打天下”,而是要掌握一套具备适应力的战略实施框架。这正是DITS的重点之一。
二、转型方式的选择:大步走还是稳着来?
1.大规模转型与增量转型的适配性分析
在DITS中,我们提供了两类战略实施模式的选择逻辑:
- 大规模转型:适用于行业剧烈动荡、市场倒逼、政策窗口期出现的场景。例如新东方的业务重构、比亚迪的电动战略,是组织不得不进行的“破局式变革”;
- 增量式推进:更适用于已有稳定业务基础、但希望通过数字化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比如苏宁电器逐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用小步快跑替代剧烈变革。
我们强调,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匹配组织当前的能力、资源与风险承受力。
2.转型方式影响实施节奏与资源配置
实施路径选型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执行节奏、资源规划和团队结构:
- 大规模转型需要建立专职团队,统一资源调度,高频管理机制;
- 增量式转型更强调内嵌到业务节奏中,形成“试点-扩展-标准化”的模式。
如果公司不敢做大规模转型,但又想看到数字化成效,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先从边缘业务入手,用增量试点来建立信心,再逐步复制进核心流程。
三、战略实施的五个关键步骤
1.明确当前状态:从“看清自己”开始
实施战略前,DITS建议必须先完成“数字化准备度评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
- 当前组织在哪些能力上具备基础,在哪些方面存在缺口;
- 哪些领域适合先动,哪些部分必须等条件成熟。
只有看清楚自己的起点,才能制定可行的路径,而不是“拍脑袋”规划。
2.设定战略目标:不只是KPI,而是方向锚点
目标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提升效率”这类泛泛而谈的语言,而是要结合ITIL 4中的“服务价值链”,明确希望在客户体验、运营效率、组织能力等方面产生哪些具体变革。
这些目标要具备两点特征:
- 能被度量:便于追踪进度;
- 能引导资源:便于激发部门协同。
3.设计实施路径:不是“一张表”,而是“一个节奏图”
DITS建议将战略路径设计为“旅程地图”,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发现问题阶段(识别挑战);
- 目标确认阶段(对齐战略);
- 解决方案设计阶段(架构规划);
- 能力建设阶段(技术、组织与流程准备);
- 试点实施阶段;
- 全面推广阶段;
- 持续优化阶段。
每一个阶段不仅有时间点,更要有责任人、交付物和评估机制。
4.建立反馈机制:行动中的再决策能力
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偏差不是执行不到位,而是没有建立反馈机制,导致方向偏了也无人知晓。
DITS推荐建立“三类反馈机制”:
- 战略层反馈:是否继续沿当前方向推进;
- 项目层反馈:进度、质量、成本是否在控制内;
- 用户层反馈:市场或客户是否认可数字化成果。
5.管理路径的动态变化:用敏捷战略思维迭代执行
在实际推进中,很多组织会发现原来的路径并不完全适用。组织要具备“战略敏捷力”,也就是在保持目标稳定的同时,不断调整路径。
这需要:
- 周期性战略复盘(如每季度);
- 战略方向与战术执行的分离;
- 明确“可以变”的内容与“必须稳”的底线。
四、推进机制:让组织动起来,而不是知道了停在那里
1.项目型与运营型结合的执行结构
战略实施不是一个“临时项目组”就能干成的。DITS建议构建“项目+运营”的双结构:
- 项目型机制解决的是突破性、短期推进;
- 运营型机制解决的是制度化、常态推进。
两者要在组织层面实现良好衔接,确保“转型成果”最终能沉淀为“日常能力”。
2.领导力与协同机制的保障作用
实施效果与组织的跨部门协同能力强弱高度相关。DITS建议在实施初期,就明确以下几个角色与机制:
- 战略牵头人:对接高层意图;
- 各部门联络人:推动协作落地;
- 战略办公室(PMO):日常节奏管理。
此外,还需要设立冲突协调机制、例会机制与透明的信息系统,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信息落差”和“推诿扯皮”。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