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IT服务管理是IT部门的福音。在此之前,IT部门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是不是我就负责做信息系统建设就可以了(以前电信的经历就是如此)。通过ITIL,IT服务部门找到自己部门的业务价值描述。但是单凭一己之力,貌似很难实施起来,都怪体系太庞大,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堆的IT服务管理(ITSM)产品,基于这些产品和概念,又出现了一堆的IT服务咨询公司和顾问,可以说目前ITIL的行业和生态还是不错的。
1 C, |2 u; N( Q2 F! P" e$ P% h9 s8 y5 `& _& G1 u5 f& P
ITIL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了一套最佳实践的标准和规范。的确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特别是一个大型的企业或者组织来说,都可以通过这套实践标准把方向和职责梳理清楚,比如说CMDB、容量管理、事件、连续性管理、成本管理。此时也改变了IT部门的传统定位,你除了写代码开发系统之外,你还有其他方面的工作要做。
/ ]9 y- D! _1 l1 o4 L
2 s) w/ v' q! E2 x5 m 既然ITIL是一套参照的最佳实践和描述,它也只是提出了一个业界通行的标准,因此在结合每个企业实际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的矛盾点和问题点必有不同,实践的路径和方法论也有不同。特别是传统企业,此时导入ITIL就需要相应的产品支持和咨询支持,而互联网则压根儿就没有完全照搬这套,貌似运行得也还行。 , C# k( U5 h8 }
7 w- q$ N& s7 f
刚刚说互联网企业很少把ITIL体系搬过来,那是为什么呢?我理解是一种“外力”和“内力”的不同导致,这种内外力到底是什么?“外力”是指“面向用户”的程度不同。传统企业(银行、电信或者其他)很多服务的设计和交付还是基于自己的能力来设计的,而非真正的面向用户,因此产生的内部IT服务流也是一种缓慢的流。而互联网的产品从开始设计就考虑用户的参与,后期的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用户价值及时响应产生的内部IT服务流必然是快速而敏捷的,流程性规范显然应对乏力,且服务内涵已经大发生了大大的变化。而“内力”可以转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描述,技术架构本身也决定了上层IT服务组织的设计,IT服务组织最终影响到IT服务能力的输出。在过去的一份金融工作经历中,采用的是SAN存储+刀片技术结构,这种技术架构带来的就是自身“甲方”化,其次会影响企业自身的IT能力,最后剩下的就是做各种ITIL流程来保证“SAN存储+刀片”高可靠运行。而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是基于一个不可靠的基础设施来设计自己的IT技术架构和IT运维组织,由此产生的功能输出是不一样的。
3 G; Y$ L4 K" o;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