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标签: 暂无标签
本帖最后由 monicazhang 于 2015-7-17 14:37 编辑


20150717    淡然

续上


2.3.1.    确定可用性需求

物理流程图和说明

image012.jpg


说明:

序号
管理活动
描述
输入/触发条件
输出
3.1.1.1
理解业务需求
包括以下内容:
1)从连续性管理流程中来获取关键业务清单,该清单必须经由业务部门确认。
2) 参考关键业务清单,针对每个服务、每类客户,理解其业务目标。
3 )同时,根据业务目标,确定可用性方面的业务需求,具体包括:
¨         关键业务的定义
¨         服务中断的定义
¨         中断对业务的影响
¨         服务时间的定义
¨         不同时间宕机影响的比较等
触发条件:
¨         SLA回顾会议
输入:
¨         关键业务清单
¨         确认的关键业务清单
¨         可用性方面的业务需求
3.1.1.2
编制可用性需求
包括:
1)根据业务需求,确认相应的可用性需求,包括: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
2)当关键业务是由第三方提供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可服务性指标。
3)签订的SLA中定义了最终的可用性需求。
4)对于可用性需求的修改,也应进行相应的控制。
可用性需求

ITSS培训
3.1.1.3
需求的验证
可用性需求的验证及确认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要经过服务级别管理与可用性管理多次的协商。
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最终的可用性需求必须与服务级别协议相一致。
2)需要对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来确认其是否可以实现。
3)结合服务级别管理,对SLA中的可用性需求进行分解,确定相应的操作级别协议(OLA)及支持合同(Underpin Contract)。从根本上保证可用性需求可以被满足。
验证的可用性需求


2.3.2.    定义系统框架
物理流程图和说明
image014.jpg

序号
管理活动
描述
输入/触发条件
输出
3.1.2.1
确定主要配置项
对于每个关键业务,需要确定其主要配置项。根据IT可用性管理模型,应该包括以下部件:

¨         平台,包括机房环境、电源、IT支持人员、其他辅助部件等。

¨         IT关键部件:包括主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         网络:包括连接各个IT关键部件的各种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端口、网线等。

¨         数据:指支持业务运行的数据的可用性,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等。

¨         应用:指支持业务正常运转的各种业务系统。。

此时,可以从需求说明书中了解系统的需求。

主要的配置项
3.1.2.2
定义配置项之间的关系
将主要配置项进行分解,同时确定各个配置项之间的关系,例如:父子关系、依赖关系、与或关系等等。
配置项关系图
3.1.2.3
对配置项管理功能的审查
为了保证配置项的可用性,此时必须对所有配置项的管理功能进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的要点包括:

¨         是否对监控对象进行定义

¨         是否明确了相应的监控方法

¨         是否定义监控的阀值

2)监控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         可用性的监控及数据收集

¨         可靠性的监控及数据收集

¨         响应时间的监控

¨         常见错误恢复时间的监控

3) 在进行审查的时候,也需要对相应的供应商进行能力审查,以确保可用性需求得到满足。

4) 需要结合安全管理,审查配置项的配置,以确保安全得到满足。

输入:

¨         运维计划

¨         与供应商签订的运维级别协议(OLA)

¨         安全规范

完善配置项的管理功能。
3.1.2.4
生成关键业务的系统框架
根据配置项清单及配置项关系图,生成关键业务的系统框架。
系统框架可以使用图、表格、文档等形式来进行描述,主要包括:

¨         每个服务是由那些配置项所组成的

¨         配置项之间的关系

¨         配置项的监控、管理功能的描述

¨         其他说明

输入:

¨         配置项清单

¨         配置项关系图

系统框架

ITSS认证


2.3.3.    差距分析
物理流程图和说明

image016.jpg

说明: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本活动,来对现在的可用性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差距、风险及单点故障,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可用性水平。
序号
管理活动
描述
输入/触发条件
输出
3.1.3.1
差距、风险分析

包括:

¨         根据现在的可用性数据,找出与服务级别协议之间的差距。

¨         进行可用性的风险分析,找出当前服务的薄弱点,从而确定出相应的风险。

触发:

¨         3.1.1.3:验证需求

¨         定期或不定期的改进活动。

¨         确定的可用性差距

¨         确定的风险

3.1.3.2
确认单点故障
可以借助可用性分析工具(例如CFIA、FTA)等来分析IT中的单点故障。
单点故障
3.1.3.3
应对措施的制定
对于已经确定的差距、风险、单点故障,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制定应对措施。

¨         确定的可用性差距

¨         确定的风险

¨         单点故障

应对措施
3.1.3.4
Build/Buy分析
通过对应对措施的分析,来决定是由内部人员实现,还是通过立项,由外部人员协助完成。
此时需要进行应对措施的性价比分析。
决定
3.1.3.5
计划内宕机时间的协商
对于每个关键配置项,需要和业务部门协商“计划内的宕机时间段”,以便进行维护。
如果一个配置项和几个不同的服务相关,需要分别和各个服务的不同使用者一块协商来决定。
决定的“计划内宕机时间”
3.1.3.6
生成可用性计划、提交RFC
编写完成《可用性计划》以指导应对措施的实施。
如果需要实施应对措施,必须提交RFC,通过变更管理流程来完成个。
可用性计划
RFC


2.3.4.    可用性回顾

物理流程图和说明

image018.jpg


说明: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本活动,来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运行当中的薄弱点,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可用性水平。

序号
管理活动
描述
输入/触发条件
输出
3.1.3.1
定义可用性衡量模型
包括:
1) 根据IT可用性管理模型,定义数据采集的对象、间隔、方法等,包括:

¨         平台,包括机房环境、电源、IT支持人员、其他辅助部件等。

¨         IT关键部件:包括主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         网络:包括连接各个IT关键部件的各种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端口、网线等

¨         数据:指支持业务运行的数据的可用性,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等

¨         应用:指支持业务正常运转的各种业务系统。

2) 同时,也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去衡量每一个服务端到端的可用性指标。

3) 该模型定义完成之后,可用性管理员或运维部门进行日常的数据采集工作。

输入:

¨         关键业务系统框架。

¨         可用性需求

可用性数据源。

3.1.4.2
趋势分析
根据问题及突发事件报告,进行趋势分析,来找出潜在的薄弱点,从而进行可用性的提高。
需要与问题管理流程相结合。

输入:

¨                   突发事件报告(来自于热线支持与突发事件流程)

¨                   问题报告(来自于问题管理流程)

确认影响可用性的要素
3.1.4.3
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析
对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一些改进方向,来提高服务的可用性。事件的生命周期包括:

¨         事件响应时间

¨         事件解决时间

¨         事件发生的平均间隔时间

输入:

¨         详细的突发事件数据

3.1.4.4
“服务中断”的分析
1) 对于重大的服务中断,需要进行“服务中断分析”,包括:

¨         识别服务中断的原因

¨         评估IT支持人员对事件的处理效率

¨         生成报告来说明主要的发现和推荐措施

¨         递交RFC来进行改进。

2) 分析的内容包括:

¨         服务故障的数据

¨         服务性能的数据

3) 所有的数据来源于运维部门。

输入:

¨                   故障、性能数据(来自于运维管理流程)

ITSS考试



本帖关键字:ITSS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上一篇:可用性管理的整体流程描述(ITSS)
下一篇:可用性流程的质量控制和ITSS考核评估
monicazhang

写了 2297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859,被 21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手机版|小黑屋|最新100贴|论坛版块|ITIL先锋论坛 |粤ICP备11099876号|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