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一、服务引入是双向融合的窗口期


1.从“交付”走向“共创”
服务引入不是一个交付节点,而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甲乙双方不仅是完成一次技术或系统的对接,更重要的是达成对业务、流程、角色、目标的相互理解。
传统的“我交你用”的思维,在今天的IT服务管理中已经难以支撑复杂场景下的落地与持续价值实现。ITIL 4所倡导的服务价值共创理念,要求我们在引入阶段就构建出一种“协同运营”的基础结构,而不是把任务全部堆在某一方的肩上。


2.窗口期的战略意义
引入阶段短则几周,长则数月,期间是信息密度最高、协同机会最多的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建立起合作机制、形成有效互动,后续就容易出现需求漂移、责任不清、反馈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ITIL 4提醒我们,这段时间并非只为“让系统跑起来”,更是为双方能力融合、流程嵌套打下基础。



二、乙方如何在引入阶段快速理解甲方业务


1.深入场景的学习机制设计
乙方团队不能只依赖文档或者会议,而应通过沉浸式方式深入了解甲方业务。例如:
  • 安排系统实施前的实地参观;
  • 参与一线业务会议;
  • 模拟关键流程的执行环节;
  • 定期组织乙方专场的“问答时间”,让项目干系人直接交流困惑。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对构建乙方对业务语境的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2.从“培训”中反向收集理解
在引入培训过程中,不仅是甲方用户在学,乙方也在借此观察用户的习惯、语言体系、认知模式。我们建议乙方在每一次培训结束后组织内部复盘,收集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误解点、表达方式,作为后续功能优化与文档修订的依据。


粘贴上传202507270925414626..png




三、甲方如何向乙方开放资源与促进理解


1.信息透明是合作的前提
甲方若希望乙方能真正做到“按需交付”,就不能只提出需求,而要提供背景。包括:
  • 业务流程图;
  • 岗位职责划分;
  • 关键绩效指标;
  • 历史系统问题清单;
  • 管理层的战略期待。
这些信息越透明,乙方越能精准定位问题,减少猜测与误差。


2.邀请乙方参与决策与反馈讨论
引入阶段常见的做法是甲方内部分工、乙方执行。但更高效的方式是,让乙方加入到业务方的反馈会、策略讨论中,这不仅让他们更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能带来更具落地性的技术建议。



四、协作机制的结构化设计:共建、共享、共决策


1.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
我们建议在引入期建立一个双向可访问的知识共享平台,内容包括:
  • 项目进展公告;
  • 问题追踪清单;
  • 培训与FAQ资料;
  • 决策备忘录。
这样的平台不只是信息存放点,更是协作的“锚点”,可以帮助团队聚焦关键点,也为后续交接和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2.反馈闭环机制设计
ITIL 4强调持续改进,在服务引入阶段尤为如此。我们建议设计三类反馈通道:
  • 一线用户反馈(通过门户或机器人收集);
  • 关键用户反馈(定期小组会);
  • 管理层反馈(月度回顾会)。
每一类反馈都要有接收人、回应机制、处理状态跟踪和总结复盘机制,避免“反映了但没人理”的局面。


3.联合决策机制建设
在关键节点(如配置选项定稿、上线时间安排、重大变更决策)上,建议设立联合决策小组,由甲乙双方关键角色参与。通过“共识机制”来平衡风险、期望与实际资源能力。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slbenben

写了 2120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844,被 11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