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标签: 系统集成
0.jpg

4月的北京,杨花似雪,春意融融。
  不过,对于冯先生而言,这个春天却显得有些“寒冷”。
  这种寒冷主要来自于其公司业务的大幅缩减。“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公司的业务一直处于快速地下滑之中,今年只是幅度更大一些。”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茶室里,冯先生望着刚刚投入杯中。在热水中上下翻滚的碧螺春,无奈地说道。
  冯先生是一家中型系统集成公司的老板,主要做一些国外硬件厂商的代理和集成业务。早在1996年,冯先生就开始从事系统集成业务,曾经历过硬件系统集成业务的黄金时期,“随便卖几台服务器、几台交换机,就能赚十几万元”。
  到2004、2005年,业内开始谈论系统集成转型,认为单纯的硬件集成价值在降低。不过,当时冯先生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用户对于硬件系统集成的需求仍然很强烈,“中国这么大,用户的IT应用水平千差万别,总会有人需要的”。
  之后几年的发展也证实了冯先生的判断。虽然很多系统集成商都开始向软件开发转型,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单纯从利润上来看,冯先生的公司,反而比那些转型的系统集成商更赚钱。因为,靠着在行业内多年所积累下的资源和人脉,冯先生的公司不仅能够从上游厂商那里拿到比较低的价格,同时也和一些客户的IT主管建立了只可意会不可宣扬的“默契”,这让冯先生的公司过得依然不错。“怎么样,转迷糊了吧?”这是那几年,冯先生和一些同行的老板见面时,经常调侃对方的一句话。
  时间的指针走到2012年时,冯先生忽然发现,公司的业务状况急转直下,业绩直线下降,原来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随着硬件价格的透明,也基本丧失殆尽。而和客户IT主管的“默契”,似乎也没有之前那么管用了。
  2013年,形势则更为严峻。特别是随着“棱镜门”事件的爆发,用户对于国外硬件产品的选择更加谨慎,这让冯先生的公司雪上加霜。虽然裁员两次,但公司下滑的颓势却如雪崩一般,难以遏制。“看来,传统系统集成业务真的已经走到尽头了!”说完,冯先生将杯中已凉的茶一饮而下,“好苦!”

  传统系统集成将死
  冯先生的遭遇其实并不是个别现象。“传统的硬件系统集成业务确实空间越来越小了。”亿维融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说。张维在1994年时,就进入了系统集成行业,并在当时国内最大的系统集成公司工作过。“系统集成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时用户对于IT并不了解,因此需要系统集成商来帮助他们进行硬件设备的选择、集成。”
  但现在,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用户的需求,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硬件系统集成业务确实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再守着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虽然也不会马上饿死,但几年之后,一定会走向末路。”不过,张维也坦言,系统集成业务并不会消失,因为有系统就会有系统集成的需求,但在集成的方式和内容方面,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现在,我们应该赋予系统集成更多的内容和价值,对系统集成重新进行定义。”
  其实,关于传统系统集成商转型或者传统系统集成业务将死的说法由来已久,但为什么最近两年,这一趋势表现得如此明显呢?

  用户需求巨变
  最近,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公司的50名一线销售人员。调查的内容是:从销售人员自己的角度,看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调查的问题共有8个,包括多个方面,例如技术方面、安全方面、供应商能力、选择等。最后的变化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客户的业务应用需求在提升。以前用户更多的需求在基础建设方面,但现在,基于业务应用方面的需求在快速提升;排第二位的是客户的信息系统整合需求在提升。以往用户更多的是建设很多独立的系统,这导致了很多“信息孤岛”的出现,现在用户希望能够把不同系统之间打通,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排在第三位的则是用户对于服务商的综合能力更为看重。以往用户更关注的是服务商的技术能力,但现在更重视的是服务商的综合能力。而以往用户最关注的产品价格,则排在了倒数第三位。
0.jpg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孙国锋:“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研究院的建立,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

  这一调查反映出客户需求的变化,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正在衰落。
  事实上,最近几年,用户的需求变化与之前相比,是十分巨大。
  首先,随着用户IT应用的增加,用户的IT应用水平和技术能力在不断提升。而在前些年,用户和服务商之间是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IT设备的采购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意味着,服务商很难再从硬件上面赚取太多的利润。“一方面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得硬件利润不再丰厚,价格体系也很透明;另一方面随着IT服务商的CTO和用户的CIO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硬件集成的市场空间必然会减少,如果供应商在硬件集成方面没有特殊的领先性,高利润难以持续。”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信息服务业处副处长史惠康说道。
  用户对于IT的应用出发点也和之前有很大差别。在几年前,用户在IT采购时,关注的基本是IT产品的性能、参数、价格。谁的价格低,谁的性能更好,用户就会选择谁。但随着IT在企业内应用的深入,用户对于IT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也有了不同的认识,现在IT已经成为用户管理和业务的重要支撑,和企业的业务、生产紧密相连,甚至成为用户业务创新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CIO或IT主管,他们的视角已经从原来只关注IT技术上升到如何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引领和创新的高度。另外,随着用户基础设备的完善,更多用户开始将目光放在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基础设备,并将其和企业的业务、生产、管理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0.jpg
图 行业客户需求变化(资料来自于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最近惠普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对全球100多家企业的CEO、CFO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客户对于应用的深化确实越来越关心。过去,他们的关注重点是技术发展趋势,但现在,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是否适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或者说,IT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选择,是由客户的应用需求定义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工业标准服务器产品部产品市场总监温洁如是说。
  因此,他们对系统集成商的要求和选择标准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
  “2010年之前我们都把信息化的目标定义成支持保障,也就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能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为我们的业务提供保驾护航。在这之前我们信息化的建设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做的。从2010年之后我们提出引领型的信息化战略。所谓引领型,就是我们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公司经营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范贺军说,“例如我们正在做的SRM系统,并不是说具体哪个部门提出这种需求,而是基于我们对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理解,我们过去的采购包括原材料,包括流通商品类的采购,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业务板块,如果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起来,能够集约、降低采购成本,这个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海南信兴电器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兼人力资源总监张志强也坦言,原来信息化是辅助工具,但现在IT则是为企业提供新的经营模式、产业模式、创新模式,“因此,我们希望服务商能够给我们提供思想上的帮助”。
  这意味着,单纯的提供硬件设备和集成,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业务创新的需求。很多时候,用户在进行招标和采购时,更多地会看供应商的业务支持和创新能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投入,大部分用户已经搭建起基本的IT架构。用户关注重点已经从购买设备和系统,转移到如何提高IT投资的效益,发挥信息技术对提高业务量、提升竞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用户在IT的投资方面更关注整体的规划、设计,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运营服务、业务服务管理。”在华胜天成集团市场总监唐北雁看来,近几年来,系统集成商夹在厂商和用户中间,同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日益增加的设备成本和财务成本让系统集成的利润在不断萎缩,市场形态早已是红海局面。而且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以硬件为主的集成商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为其带来了订单流失等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变革带来冲击
  如果说用户需求的变化是传统系统集成走向衰落的直接导火索的话,那么技术的变革则又为其衰落添上了一把火。
  国内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大多是以代理国际硬件产品起家,在这方面,他们既有价格优势,同时也对国际厂商的产品十分了解,也有多名相应的技术人员。但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给用户的IT建设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以阿里为代表的“去IOE”架构,所带来的冲击是最为直接的。通过低端服务器集群加开源的数据库软件,来实现以往小型机、高端数据库软件的功能。这对于传统系统集成业务而言,好比是当头一棒。
0.jpg
  北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 何长青:“互联网公司的IT建设模式,今后完全有可能向传统企业用户渗透。”

  对于互联网公司所采用的分布式IT架构,北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何长青十分看好。在他看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设模式,“传统的以IBM、思科、Oracle的产品为主的建设模式,更像是在建一座摩天大楼。不仅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而且在大楼建成后,再想扩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互联网公司的建设模式就像是搭帐篷,空间不够用了,我随时就再搭一个帐篷。相比之下,不仅建设周期大大缩短,而且也更加灵活。”何长青认为,互联网公司的这种IT建设模式,今后完全有可能向传统企业用户渗透。这就意味着,用户IT建设的做法完全改变了,不会再购买成熟的IT产品,而是采用低端的硬件产品和开源的软件。“这对于传统的系统集成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原来的知识、技术都是基于高端软硬件产品的,以后有可能完全用不上了。就像你很擅长建摩天大楼,在盖楼方面拥有很多经验、核心技术,但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盖楼,只要搭帐篷就可以了,那么你之前的核心技术、经验就不值钱了。”
  当然,对于这种互联网的IT架构能否在企业用户中普及,目前还有争论。唐北雁就认为,互联网企业的IT建设模式确实是比较超前的,但是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中,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并不能完全为其他企业所用,因为无论从成本、建设周期、运维与管理以及模式应用上,其他企业不仅负担不起,更不能适配于企业的业务。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大马拉小车”。
  因此,现在传统的IT建设模式在中国还是处于主流,这是因为中国信息化程度还没那么强,没有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企业与市场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未来,我认为互联网企业的IT建设模式只能作为其他企业的参考,并不一定形成主流趋势。”唐北雁说道。
  云计算所带来的另一个冲击则来自于私有云和公有云。其中,私有云会被一些大型行业用户逐渐采用,通过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实现内部的IT应用和数据的集中。以政府行业为例,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构建云计算平台,将各个部门、区县的IT采购和应用集中起来。例如,广州市政府就在建设自己的政务云平台,要求市属所有单位都不能再购买IT设备和系统。
  而公有云的普及则会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不再建设自己的IT系统,而是将应用放到公有云上。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上,公有云运营商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除了阿里云、金山云、华为云等国内公有云服务商外,微软、IBM也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将其公有云在中国落地。而随着公有云服务商的增多,无论是云服务的质量、价格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用户接受并使用公有云。
  这两种变化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传统的硬件系统集成项目将会大规模地减少,原来一些靠做好几个客户关系而生存的中小系统集成商,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而对于大型系统集成商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因为项目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应用会越来越复杂。
  除了云计算所带来的冲击外,来自于厂商端的变化也对传统系统集成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体机、融合基础架构的出现。在工厂内,厂商就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软件等集成在一起,而这部分工作,原来正是传统系统集成商的强项和主要业务来源。
  不过,在温洁看来,这并不是在抢集成商的生意,更是帮助系统集成商更好地转型,“未来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压力应该是来自于云服务。因此,系统集成商也必须向服务转型。而我们推出的融合系统,则能够使集成商摆脱底层基础架构的挑选、安装等工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上”。
  所有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本就日落西山的传统系统集成业务更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必须转型。

  转向何方
  其实,关于系统集成如何转型,已经讨论了数年。其中,一个公认的方向就是向软件开发转型。但经过数年的转型,我们发现,真正转型成功的传统系统集成商寥寥无几。那么,传统系统集成商究竟该如何转型?或者说,在市场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系统集成商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呢?
0.jpg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工业标准服务器产品部产品市场总监 温洁:“未来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压力应该是来自于云服务。因此,系统集成商也必须向服务转型。”

  在唐北雁看来,对应用户的需求,系统集成商必须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转型,以原来的系统集成业务为基础,向系统集成前端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延伸,向系统集成后端的系统运行维护(包括数据中心、网络系统、IT基础架构等)外包服务延伸,向系统集成之上的信息系统运营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升级,从而成为用户全周期、全方位的合作伙伴。“以前服务商与用户签订的协议大多数叫销售合同,现在很多服务合作协议称为战略合作协议。随着信息技术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渗透到用户的业务管理中,信息技术服务商从供货商转变为用户的战略合作伙伴。”
0.jpg
  图 太极股份近三年大型项目承担情况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孙国锋则表示,传统系统集成商在未来,必须具备几个能力:一是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孙国锋认为,所谓综合能力,是指要具备咨询、大型系统集成、运营、以及安全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满足用户对于系统整合以及持续运营的需求,才有可能去承接一些大的项目,从而提升自身的赢利能力”。
  孙国锋所说的这一能力,在太极股份的转型过程中其实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2013年,太极股份就将承担500万和1000万以上重大信息化项目情况作为业务能力的重要考量指标。数据显示,2013年太极股份承担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重大信息化项目191项,累计合同额占总合同额的61.1%,项目数量较上年增加34项。其中,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重大信息化项目87项。
  孙国锋的观点也得到了张志强的认同。张志强表示,和之前相比,用户对于系统集成商的要求,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更多的是买一些服务器、软件,现在不仅要求IT服务商能够提供软硬件,而且还要具备综合的咨询、规划以及平台整合能力;另外,在解决方案方面,不仅需要IT服务商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运营上的支持,即帮助企业如何把解决方案用好,和企业的业务更紧密的结合。”张志强说。
  第二个能力则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系统集成商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链,从而建立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进而通过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去共同完成一些超大型的项目。其实,在这方面,国内系统集成商的能力一直比较欠缺,他们更多地习惯于单打独斗。
  这一弱点,在智慧城市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十分复杂,单靠一家企业,很难满足所有的需求。这时,就需要系统集成商来担任总集成商,整合、协调各方资源。
  “遗憾地是,能够担任总集成商角色的IT企业在我国十分缺乏。”唐山市工信局副局长李技说。
  对于这方面,一些国内领先的IT服务商已经有所动作。“最近两年,华东电脑一直在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链,通过生态链各方的协同创新,来满足各个行业用户的需求,真正地形成全面的解决方案。”华东电脑董事长游小明说道。
0.jpg
  亿维融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维:“系统集成业务并不会消失,因为有系统就会有系统集成的需求,但在集成的方式和内容方面,会与之前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第三个能力则是技术创新能力。以往,系统集成商更多的是听用户提出需求,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未来,系统集成商不仅要提供解决方案,还要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是在新技术出现后,如何把新技术和用户的业务结合起来,帮助用户找到新技术应用的业务场景。“例如大数据,其实很多用户是需要的,可并不知道怎样去应用。但问题是,现在国内的系统集成商并没有能力去帮助用户来发现大数据的业务应用场景。”孙国锋说道。
  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系统集成商对客户的业务和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足够的了解,有时甚至要走在客户的前面。
  第四个能力则是对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能力。互联网将对传统IT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系统集成商也需要做好准备,对新的商业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这方面,国内一些领先的集成商已经有所行动。在太极股份2014年的工作要点中,组建创新研究院被列为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研究院的建立,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孙国锋说。
  另外,如东软集团创立了熙康网,借助云将业务扩展到个人用户,去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比如,华东电脑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然后再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上述的几种能力,对于一些大型的系统集成商而言,可能更为适合。但对于很多中小型系统集成商而言,则有些困难。那么,中小系统集成商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新集成
  2012年,在创立云角科技时,最初确定的业务方向是CRM软件的SaaS服务。但经过仔细地分析后,他们发现伴随着公有云的普及,向公有云迁移的客户越来越多。因此,它最后将业务方向定为为用户提供公有云的迁移和优化服务。“企业级CRM在市场上已有很多同类产品,但在创业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企业急需迁移到公有云上,并实现多云管理。因势利导,形成了如今公有云系统迁移与运维咨询服务+云博智能云管理系统。”上海云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郝峻晟说。
  事实上,对于企业用户而言,从私有云迁移到公有云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很多企业的IT系统架构并不是针对公有云而设计的,在扩展性和可用性方面都存在问题。“在公有云时代,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从一开始就为公有云设计,才能利用云的最大好处。比如我们帮助一家企业将系统迁移到PaaS平台时,就需要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代码修改建议和系统修改建议,并提供实际的代码修改,帮助企业迁移到公有云上。”郝峻晟说。
0.jpg
  上海云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 郝峻晟:“在公有云时代,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从一开始就为公有云设计,才能发挥云的最大作用。”

  在和一些用户的接触过程中,郝峻晟发现,很多用户将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上后,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公有云的优势和特点,只是名义上在公有云上而已。“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用户并没有通过使用公有云,而享受到弹性的扩展和成本上的大幅降低。通过我们的优化和服务,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公有云。”
  对于云角科技的这一业务方向,何长青十分看好。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大的发展趋势还是服务内容来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也许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基于公有云的新的集成服务。”
  那么,要想从事这种服务,服务商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首先要对传统IT系统的体系架构比较熟悉,同时也要对云的体系架构十分了解,并能够在云上进行开发和服务。”郝峻晟介绍道。
  早在1994年便进入系统集成行业的张维,曾亲历过中国第一代系统集成商的辉煌。张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95年时伴随着“第三期日元贷款”项目的开展,全国省级、部委级信息化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内第一批系统集成商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20年过去了,张维现在所从事的领域,已经和传统的硬件系统集成没有太多的关系。不过,对于集成这个词,他认为不会消失。“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可以视为是基于移动应用的高端集成。”
  张维所在的亿维融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站首页上有一句口号:引领企业进入移动时代。张维坦言,这是他们目前的业务方向。
  在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企业用户提供移动应用系统的开发,但最近两年,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之前我们更多的是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想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开发。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为用户提供移动信息化的咨询和规划设计,承担顾问的角色。”在张维看来,现在的方向更符合企业未来轻量级商业模式的规划目标。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张维看到,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他说:“单纯的提供一套软件,或者开发一个系统,已经不是用户的最大需求,他们需要的是,如何利用移动技术来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亿维融智软件曾为一家船只社提供过咨询服务。这是一家十分传统的企业,其之前的业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发文,来让各地的船只加入,收取会费。最近两年,这家船只社意识到这一业务方式的问题,并希望通过移动技术来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在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后,亿维融智软件为用户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建议用户建设一个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船老板、船员以及各个港口等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通过这一模式,船只社不仅能够与其所服务的对象进行更多地互动,同时也能将以往的被动式收费变为通过主动式的服务来获得收入。”张维说道。
  从最初的开发到实施再到现在的咨询规划,这种转变并不容易,而且也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我们更关注的是技术,比如什么技术最先进。现在技术虽然仍然重要,但我们更关注客户的行业发展、趋势等。”
  来自于客户的声音也表明了这一点,“技术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来促进企业业务的转型发展,能够真正的创造价值。现在我们的移动应用主要还是用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利用移动技术去创造价值,这方面我们希望服务商能够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更希望能够得到增值的服务。”范贺军说道。
  可以看到,上述两家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但通过准确的定位和对自身优势的强化,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机会。其实,对于传统系统集成商而言,硬件系统集成业务的衰退,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在多年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很多系统集成商已经具备了服务的基因。现在,只不过是服务的内容和方向发生了改变。但如果系统集成商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就会发现市场空间其实更为广阔。
  “在基础架构和客户的应用层之间,是有一个价值层的。例如,现在很多用户在做虚拟化,在做完虚拟化后,新旧系统的迁移,以及应用系统在虚拟机上的优化等,都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都是系统集成商可以去帮用户完成的。”在温洁看来,这一价值层的空间有多大,其实是取决于系统集成商的技术能力和对客户应用的理解程度。
  传统硬件系统集成业务的衰落,对于很多系统集成商来说,可能觉得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事实上,如果积极地去看,这也许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因为,这将迫使系统集成商去了解用户的业务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业务层面的服务。这意味着,系统集成商将不得不从以往搞关系、拼价格的业务模式中跳出来,真正转变成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随着对用户业务的了解加深,并为用户提供基于业务需求的服务,系统集成商与用户的粘度也会越来越强。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无疑是具有很大价值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服务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这就给系统集成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系统集成商肯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用户对于更好应用的需求、对于业务发展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对用户来说,可以从企业所提供服务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这些服务能达到什么样的成熟度,选取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此,工信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2009年开始组织相关企业,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并通过第三方行业组织开展标准的符合性评估,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史惠康说。
  其实,无论客户需求和技术如何变化,系统集成业务都不会消失。因为,只要有系统存在,就会有集成的需求存在。但和以往相比,系统集成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质的改变。如果要为系统集成重新进行定义,这样表述也许更为合适:以用户业务需求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当然,服务的方向是多种多样的。至于哪一个方向是最适合的,目前还没有定论。“系统集成商究竟该如何转型,现在并没有一个可以照搬的统一模式。用户需求不断深化会引导或倒逼系统集成商去探索。只要不断地贴近用户,不断地改进、提升自己,坚持下去,系统集成商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未来之路。”史惠康说道。

来源:《软件和信息服务》 作者 郭嘉凯





上一篇:承接HPSM二次开发和维护
下一篇:第三届中国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发展大会成功闭幕(来自itil先锋论坛稿件)
daisy8

写了 1530 篇文章,拥有财富 19407,被 90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martinlee 发表于 2014-8-25 10:16:38
系统集成不会消失,只是其服务的层面会转移到另一个细分领域。
手机版|小黑屋|最新100贴|论坛版块|ITIL先锋论坛 |粤ICP备11099876号|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