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深层变革。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与之适配的组织架构,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因此,理解组织架构如何顺应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识别其演变路径,并掌握相应的管理逻辑,是ITIL 4课程中与服务价值流设计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本文我就来讲讲,在ITIL 4视角下,组织架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是如何演进的,以及这种演进背后的关键驱动力。




一、为什么数字化要求组织架构同步演进
1.技术变革改变了协作逻辑从过去的集中式数据中心,到今天的云平台、AI引擎和低代码平台,技术已经从“工具支持”变成了“业务核心”。协作的形式也不再是线性流程,而是模块协同与快速反馈。这种变化直接推动组织从传统“职能中心”向“价值单元”转型。


2.市场变化要求组织更敏捷
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响应市场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传统组织架构最大的短板。过去我们依靠流程和汇报制度来驱动组织运行,但现在需要依靠快速决策与自主协作来实现敏捷响应。


ITIL 4中强调服务价值流的可视化、端到端协作、本地化改进能力,这些都倒逼组织在结构层面进行调整。


粘贴上传202505190931054129..png





二、组织架构的演化路径:从职能到扁平
1.职能型阶段:强调专业深度,协作受限这是多数传统企业的起点。组织按专业领域设立部门,如开发、测试、运维、采购、财务等。优势是技能沉淀和流程规范,劣势则是跨部门协作缓慢、信息割裂。
在这种结构中,流程常常“断在职能边界”,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却缺乏对端到端服务价值的认知。ITIL 4的价值流很难在这种结构中完整跑通。


2.矩阵型阶段:跨职能协同,提升交付效率
矩阵型组织在保留专业管理线的同时,引入项目线或产品线,打破部门隔离。团队成员同时隶属于职能线和项目组,实现跨职能协作。
这个阶段对IT服务管理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实施敏捷、DevOps、产品化交付等模式时。矩阵管理下,如何确保职责不冲突?我的看法是建立项目与职能的协作机制和权限界面,而不是简单划线。


3.扁平化阶段:高自治小团队,快速响应用户
在数字化环境进一步深入之后,组织开始演化为扁平化架构。通过去中层、去审批、去指令链条,推动前线团队直接面对用户、解决问题。这种结构强调的是小团队作战能力、自主决策权限和对结果负责。


尤其在服务产品型组织中,每一个小团队可能就代表一条价值流,直接影响客户体验。ITIL 4中提出的“协作式团队”“自治能力”“服务共创”,都在这种结构中得以体现。




三、推动组织演进的关键驱动力
1.市场变化带来的服务重构客户不再愿意等待,需求变化不断、体验期望不断提升。市场已经从“服务交付”转向“服务感知”,这要求组织必须能快速响应外部刺激,这种能力正是传统架构所缺乏的。


2.技术能力的边界扩张
从信息系统到数据驱动,从自动化到AI辅助,从单点工具到集成平台,从传统架构到分布式云原生架构,技术已经把过去多个岗位的能力汇聚在一个工具之上。这种能力集中也推动了组织从大部门向小单元的演化。


3.员工角色与协作观念的变迁
今天的IT从业者不再满足于“做指令”,而是更愿意参与决策、看到成效。只有架构给予空间与授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可能释放出来。




四、华为的实践:小团队如何支撑大规模交付在我还在华为工作时,华为在IT交付上的组织设计让我印象很深。面对大规模IT项目与复杂业务场景,华为不是依赖“大团队作战”,而是通过“小颗粒化团队”+“中台服务”+“项目接口”的方式完成协同。
每一个IT产品交付小组通常不超过8-10人,围绕一个明确目标进行快速闭环。而中台为这些小团队提供共享资源、标准规范与交付平台,既保障了专业深度,又保持了决策与响应速度。
这种架构,正是ITIL 4价值流与服务产品化理念的深度融合:既有端到端的可视路径,也有明确的协作边界与治理框架。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slbenben

写了 196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1983,被 11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