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ITIL 4 DSV课程中所提出的五大机制——精益价值流映射、MVP敏捷迭代、设计思维五步法、服务蓝图、蓝绿部署与金丝雀发布——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方法,而是构成完整服务体验设计体系的有机组合。数字服务体验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可以规划、测试、落地和持续优化的系统能力。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技术服务从冷冰冰的流程,变成用户愿意用、觉得好用、乐于推荐的体验产品。这正是ITIL 4时代服务设计的使命。


粘贴上传202505190943279535..png




一、服务体验设计的起点:从用户视角看整个服务链

1.数字服务不是技术叠加,而是体验重构
当今的IT服务越来越多地以“平台+服务”的方式向终端用户交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技术越来越强大,体验却并未同步提升。系统稳定但响应慢、流程完备但入口复杂、功能丰富却难以操作,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缺乏从用户出发的整体体验视角
服务体验设计不只是“美化界面”,更是一种“全链路用户旅程重构”。它涵盖了从服务触达、使用到反馈、改进的全过程,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优化。
2.服务价值的真正实现依赖“感知闭环”
服务体验的关键不只是交付什么,而是用户是否感受到价值是否被兑现。流程是否顺畅、步骤是否明确、问题是否能解决,都是用户是否满意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课程中反复强调:体验,是感知+预期的差距。只有从客户感知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优化空间。




二、精益与价值流映射:识别并清除体验“阻力点”
数字服务中存在大量“非增值活动”:不必要的等待、重复的输入、错误返工、环节不透明……这些都让客户产生挫败感。引入精益思维,就是要持续识别这些“浪费”,并将资源集中在真正能产生客户价值的环节上。
在服务体验优化时,我们可以使用“价值流映射”技术,将用户旅程中每一个触点、交互步骤、等待时间一一列出,明确“体验高光点”和“体验痛点”。


三、敏捷与MVP思维:体验优化的最小可行路径
1.MVP并不“低质”,而是“快速可感知”
在传统服务改进中,我们常陷入“要不不做,要做就全做”的误区。但客户真正需要的,往往是快速可验证、持续有进展的迭代式优化。敏捷开发强调的MVP(最小可行产品),正是打破这一误区的有效机制。
在数字服务体验设计中,MVP策略的核心是:不等待完美,而要尽早触达用户,让他们真实反馈。无论是一个新的服务流程、还是一个改进后的交互模块,都可以通过MVP方式快速上线、小范围试点、数据反馈后迭代。
2.蓝绿部署与金丝雀发布:让体验试错更安全
为了配合MVP策略,企业在技术实现层面引入了蓝绿部署(两套系统并行切换)与金丝雀发布(逐步放量用户)等发布策略。这些机制让我们可以有信心地对服务体验进行小步快跑式优化,而无需承担“一上线就被吐槽”的风险。




四、设计思维五步骤:结构化打造“有温度”的体验
1.共情:走进用户场景而非隔空推理
通过用户访谈、观察、体验复盘,真正走进用户的角色,了解他们的痛点、疑虑、期望和情绪。
2.定义:把模糊的问题转化为聚焦的命题
例如:不是“体验不好”,而是“服务入口在页面底部,用户总找不到”;不是“系统慢”,而是“关键数据加载前缺少加载提示”。
3.创意:跨角色脑暴生成多种解决路径
设计思维强调“多解空间”,不拘泥于已有方案,而是鼓励在合法、合理、可实施边界内自由构想。
4.原型:低成本、可快速验证的方案载体
可以是界面草图、流程剧本、功能小模块,重点在于“让用户看见”而非“开发完才使用”。
5.测试:验证假设而非证明设计
真实用户、真实场景、真实反馈,是服务体验设计是否有效的最终检验标准。




五、服务蓝图:让体验设计不再依赖直觉
1.服务蓝图=流程视图 + 用户感知
服务蓝图是一种将用户行为、系统支持、后台流程、接触点感知等多个维度集成在一张图上的可视化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明确:
  • 用户在哪些点会触达服务?
  • 哪些触点存在延迟、重复或断裂?
  • 后台支撑与前台体验是否匹配?
这极大地提升了跨部门协同的效率,也避免了“我以为你做了”的协作误区。
2.服务蓝图的构建方法
我们通常建议采用“横向旅程+纵向支撑”的方式来绘图:
  • 上层列出用户阶段与操作行为;
  • 中层列出系统触点、员工操作、协同角色;
  • 下层标记潜在情绪、体验强度、痛点预警。
在课堂实践中,很多学员发现一张蓝图就能暴露流程隐藏问题,这比传统流程图更具有体验导向。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slbenben

写了 196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1983,被 11 人关注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返回顶部